【信实“青椒会”学术论坛】“我国数字法学研究发展史”讲座顺利进行

发布人: | 发布时间: 2024-11-14 | 阅读数:

2024年11月12日晚,信实“青椒会”学术论坛第七十一期于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A202教室顺利举办,本次论坛邀请到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智慧国家治理实验室研究员、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青岛市常委会地方立法研究基地副主任、青岛市法治政府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宋保振老师来院开展题为“我国数字法学研究发展史”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我院法学理论教研室王云清副教授主持,吴旭阳副教授、毛海栋助理教授、许瑞超助理教授担任与谈人,法学院诸多师生到场聆听。

宋保振副教授阐述了当今数字法学发展的现状。他指出,数字法学在中国法学研究和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有关这一主题高频次、强热度的研究引发了大量热词。然而,当前的研究面临同质化和重复性等问题,需要对数字化研究的全貌进行深入理解,建构框架脉络和体系结构。他首先回顾了我国数字法学研究呈现的从“产生”、“发展”、“深化”最后到“沉淀”的四个历史性阶段,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随后,宋老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归纳了数字法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就理论层面而言,宋老师归纳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有关法学基础理论和范畴的研究;二是有关法的基本概念和价值的研究。在实践层面,他指出,数字法学是因应司法实践中的新要求、新问题而产生的,因此数字法学研究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法的运行全过程中的运用。

此外,宋老师进一步指出当下数字法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包括理论的横断性、内容的创新性、方法的交叉性以及视域的国际性。基于上述讨论,宋老师指出数字法学研究出现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忽视法学基础理论与范畴而招致“制造学术泡沫”的批评;另一方面,交叉研究有待更加深入地融合各学科话语体系。最后,宋老师以对数字法学研究的未来展望结尾,呼吁大家在未来的数字法学研究中,要继续重视法学基础问题研究,从实践出发挖掘数字法学的新问题与新对策,将立法立场和司法立场融合,并在两个视域之下重点关注数字法学。

在与谈环节,吴旭阳副教授认为宋保振副教授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我国数字法学的研究非常有意义。他指出,数字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乃至个人的发展都会产生变化,他鼓励处于数字化时代的同学们把握好新时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同时,在不脱离传统法学的框架下,更深刻地投入到数字法学的研究。

许瑞超助理教授从传统法学的角度对“数字法学”的定义和范围提出疑问。他认为,当前“数字法学”面临的挑战在于,相比较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传统法学,如宪法、民法、刑法、法理学,“数字法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清晰,学科内部尚未对基本概念形成共识,很难从语义角度对“何为数字法学”作出清晰的定义。

毛海栋助理教授围绕什么是数字法学以及如何研究数字法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从学科意义的角度来说,数字法学因其与其他学科的强融合性,很难真正独立成为一门新学科。关于如何研究数字法,他丰富了宋老师所提出的三点建议:一是要重视法学的基础问题研究,多从社会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尤其是传播学中借用或者学习借鉴最新数字社会研究成果,与法学学科相融通。二是从实践出发,关注数字社会中的实践问题。三是从立法和司法两种不同的立场展开思考。他指出,立法立场主要涉及法政策问题,司法立场主要涉及一个法教义的问题,这两种立场可以形成有力的互补。

在回应与谈人的环节中,宋保振老师指出,数字法学的发展既是未来发展的挑战也是机遇。在讨论我国数字法学发展的问题上,他秉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立场。有关数字法学究竟归属于哪个部门法,学界尚未达成共识。我们应当在部门法的基础上来讨论数字法学的问题,而不能泛泛而谈。

最后,王云清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并对宋保振副教授精彩的分享表示感谢。随后,各位老师和所有参会同学与宋保振副教授合影留念,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曾琳雅

图/蓝栋华

审核/王云清

审定/张宇斌

上一条:消防教育面对面,筑牢学院安全线——法学院组织开展消防培训

下一条:【信实“青椒会”学术论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乡土社会如何解决纠纷”讲座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