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海洋和军事国际法研究中心经过学校学院审批,于2019年3月正式成立。中心依托法学院和国际法学科,整合国际法、海洋法、海商海事法、环境法、武装冲突法、诉讼法及其他部门法等二级学科人员,开展海洋和军事领域的法律问题研究,并从比较法和国际私法的角度,广泛研究地方法治建设过程中的涉海涉军事问题。
海洋和军事的国际法发展及其研究是当代国际法活跃程度较高的领域,根据国际关系实践及中国的实际情况,近年来的主要议题包括:(1)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BBNJ)问题,这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的最新发展。(2)国际海底资源开发规章制定情况及相关问题。(3)中国在当代的海洋争端和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中国面临东海海域划界及钓鱼岛主权争端,南海岛礁主权、海域划界及海域权益争端,黄海苏岩礁涉海争端,所谓航行自由和中国的海域主张等争端;中国开发利用海域、岛礁、海岸带和海岸线过程中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等争端。(4)新的作战手段和方法对武装冲突法、国际人道法等军事国际法的影响。诸如武装无人机、自主武器系统(如能搜寻和攻击船舶的水下系统以及在选择和攻击目标上拥有自主模式的陆基系统)、外空、信息战和网络战等对军事国际法的影响。(5)海上军事行动的国际法,不仅包括战时海战法,也包括以国际海洋法为基础调整平时海上军事行动的国际法规则。特别包括中国在海上和海外非作战军事行动的国际法保障和规制。这是海洋和军事直接关联的问题领域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6)海洋军民融合机制的法治保障。海洋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要环节。当前海洋军民融合发展处于过渡阶段,诸如海域开发管理、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国防科技创新、海上联合执法和海上力量投送等,急需强化法治保障。(7)涉海和涉军事国内立法及司法审判研究。除立法研究和比较研究外,研究涉海和涉军事国内法中的管辖权问题、域外适用问题,以及中国法院在涉海和涉军事事务方面的职能和机制革新等。
中心已经开展和规划开展的主要学术活动包括:(1)和外交部条法司暨边海司、自然资源部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军事科学院法制研究院、东部战区军事法院系统、厦门海事法院等建立起合作研究关系,承担相关科研项目。(2)根据海洋和军事等实务部门的实际需要,聚焦涉海涉军事法热点议题,召开专题研讨会。(3)和福建法正联盟律师事务所等合作,组织“法正海洋和军事国际法论坛”,邀请国内外理论和实务专家举办讲座和对话交流。(4)开发及承担课程和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和国内海洋法模拟法庭竞赛,以及场景教学等教学改革项目。(5)通过专项基金或赞助冠名等方式,寻求与实务部门之间就前述活动进行合作推广。(6)运营推广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中心活动、前沿资讯和研究成果。
中心热烈欢迎实务部门联系开展合作研究。目前,中心由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陈喜峰副教授担任主任,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南海研究院、台湾研究院等多位教师任中心研究员,并将邀请涉海和涉军事部门的专家领导和其他机构的中青年学者担任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