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报道:《法制日报》报道我院成立80周年---自强不息 铸就辉煌

发布人: 吴智庆 | 发布时间: 2006-11-17 | 阅读数:
一个坐落于五老峰下,美丽的东海之滨,在火红凤凰花环抱中的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欣然迎来了她的八十华诞。翻开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八十年的历史画卷,令人心潮澎湃。 春秋几度 岁月峥嵘 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是由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建校伊始,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便十分重视法学教育和法学人才的培养,并于1924年敦聘时任文科主任的黄开宗教授兼任法科主任,负责筹备设立法科事宜。1926年,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正式设立法科,下设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三系,成为我国较早开设高等法学教育的综合性院校之一。1930年2月,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改“科”为“院”,法科遂改称为法学院。 1934年6月,法学院与商学院合并为法商学院;1937年7月,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由私立改为国立,法律系遭遇首度停办;1940年10月,因接办福建大学法学院,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开始复办法学教育,并再次成立法学院;1950年9月,法学院与文学院合并为文法学院;1953年7月,由于全国院系大调整,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律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法学教育再度停办。 1979年7月,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确立和顺应国家法制建设的需要,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经教育部批准第二次复办法学教育,组建成立了法律系,从而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3年8月,根据中央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法学教育的精神和福建省今后对法制建设人才的迫切需要,中共福建省委和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下文,决定依靠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现有力量,采取联合办学形式于1985年1月成立了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政法学院,下设法律系、哲学系、政治系。1998年9月,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决定调整学院设置,政法学院更名为法学院,下设法律系、政治系。2003年11月,学校决定在原法律系的基础上重新组建单一学科的法学院,进而为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构筑了良好的学科平台。 今天的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已经拥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设有法学本科专业,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的法学人才培养格局。学院同时还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和4个福建省重点学科。“国际经济法与台港澳法”和“国际经济法与海洋法”先后获准列入国家“211工程”“九五”和“十五”重点建设项目。在2004年国务院学位办组织进行的全国法学一级学科评估中,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学科名列第8位。 海纳百川 英才荟萃 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全面实施“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积极拓宽师资培养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法科创办伊始,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便积极采取措施多方延聘当时的法学界名流来校执掌教鞭,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如法科的首任主任黄开宗教授就是从菲律宾归国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博士,徐砥平、沈家诒、傅文楷等也都是从海外学成归国的法学博士,先后担任过法律系主任,其学术成果至今仍流传于世,学术观点也为后人时常提及。抗战期间,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内迁福建山城长汀继续办学,并于1940年第一次复办法学教育。其间,学贯中西的法学大师周枏、陈朝璧先后应聘为法律系教授并担任系主任,陈朝璧教授更是为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的法学教育奉献了毕生的精力。至1953年因全国院系调整而停办法学教育之时,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还会集了以高梦雄、陆季藩、薛祀光、周子亚、柯凌汉、李景禧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著名法学家和知名学者,师资力量雄厚。 自1979年再次复办法学教育以来,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努力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认真抓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促进优秀人才成长。全院现有专任教师83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15人。在学术梯队中,陈安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法学家、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科的奠基者之一,现任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会长,也是中国政府根据《华盛顿公约》遴选向“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指派的首席国际仲裁员;曾华群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第一、二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廖益新教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徐国栋教授、徐崇利教授和邱兴隆教授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弦歌不辍 春华秋实 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十分重视科研力量的整合,合理地配置科研资源,努力形成鲜明的研究特色。“十五”期间(2001-2005年),法学院教师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点课题项目2项,司法部重点课题项目1项,教育部、司法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委以及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55项。 由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创办的《国际经济法学刊》(陈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罗马法与现代民法》(徐国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律评论》(廖益新主编,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出版社出版)和《中国海洋法学评论》(傅崐成主编,香港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出版)等学术刊物和连续学术出版物,目前也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肯定,其中《国际经济法学刊》已入选CSSCI学术数据来源集刊。 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充分利用地处经济特区、毗邻台港澳和东南亚等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国际经济法学领域的研究。早在1987年,由陈安教授领军的学术团队率先在国内出版了第一套国际经济法系列专著(共5本),为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在国际经济法学领域的综合研究实力已位居全国前列,一些研究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拓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空间。目前,学院已经与联合国资料保存中心、“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等国际组织机构建立了经常性的资料信息交流。先后与罗马尼亚克拉约瓦大学法学院、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法学院、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法学院、法国巴黎第十大学、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社会科学与法学学院、韩国仁荷大学法学院等国外院校签订了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并在互派学生交流方面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 2005年4月6日,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还成立了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由时任联合国国际法院院长的史久镛大法官出任第一届董事会主席。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是亚太地区唯一的自主性常设国际法学术机构,旨在促进国际法领域的国际性学术研究、交流与合作;培训各国、特别是亚太地区各国的国际法专业人才;加强国际法在规范国际关系和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的功能。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参照世界著名的“海牙国际法高等研究院”的运作模式,于每年夏季举办为期三周的暑期国际法学术讲座,邀请世界一流的国际法专家、学者授课,面向各国青年外交官、涉外官员、高等院校教师、法官、律师以及研究生。 近年来,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还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科平台,不断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先后组织力量撰写出版了“台湾法律研究”、“国际经济法研究”、“民法研究”、“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 “民事诉讼法研究”、“商法研究”、“海洋法研究”、“经济法研究”、“刑法研究”、“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学术文库”等多学科系列专著,充分展示了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的综合研究实力,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好评。 人才培养 成绩斐然 长期以来,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坚持以培养既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又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的法学专门人才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深化教学方式改革,促使法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先后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各类毕业生。他们始终牢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充分发扬“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传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法学院学生还先后成立了法学社、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法律硕士研究生联合会、国际法辩论与交流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积极开展义务法律咨询、社区共建、法律援助等活动。如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积极开展普法宣传、义务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03年3月,该中心荣获“福建省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 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是国内惟一的一所连续五年派学生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组织的Willem C. Vis国际商事模拟仲裁庭辩论赛的法学院,竞赛成绩逐年提高。2005年,在与参加该赛事的代表各国诸多名校的154支代表队的激烈角逐中,首次闯入决赛前32强,2001级本科生关晶同学荣获最佳辩手提名奖;2006年,取得了最佳书面诉状前十名。 与此同时,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的另一支学生代表队在赴美国华盛顿参加Philip C. 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中也同样战绩辉煌。2006年3月,法学院学生代表队荣获Hardy C. Dillard最佳书面诉状奖冠军,2005级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关晶同学荣获本届比赛唯一的“Evans最佳书面诉状奖之非英语母语代表队中的最佳辨手”称号。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学生代表队在上述国际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均为目前国内高校参加该赛事的最好成绩。 (侯利标 吴智庆 江俊涛) [2006年11月16日载于《法制日报》第四版]

上一条:院庆报道:校友黄鸣鹤--院庆感言:法律人内心的星空

下一条:院庆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汉斌同志为我院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