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法学高等教育研究生教学用书”
总 序
法治建设离不开法学教育和法律人才的培养。而法学研究生(含法律硕士)的教育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曾有人将法学院的使命赋予为培养阐释法律的法学家与培养从事法律解释的法律人。简而言之,法学院培养目标为两类人才:一是学者型、研究型的法学家;二是应用型、操作型的法律人。由此,联想到法学研究生的培养制度改革,我们更倾向于将法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由培养单纯的学者型、理论型人才转向培养具有更为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实践创新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的人才类型亦由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方向转换。
基于上述这样的考虑,我们提供给法学研究生用于汲取理论营养、维系知识命脉的教材也应该顺应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出复合型的特色:即,不仅告诉读者法律应当是什么,同时,又启发学生在实践中如何去做。 与此目标相对应,我们尝试将这套研究生教材定位于专著性质的教材,旨在不仅能够反映学科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动态,使其在具有较为鲜明的学术品位的同时,也能成为法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的教材或选修课程的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如果说衡量研究生是否得到社会的肯定取决于能否顺应社会经济和法治建设的需要,那么,这套硕士研究生教学用书是否成功,则主要取决于撰写人员对于专著性质教学用书如何适应研究生教学培养需要的规格设计。有鉴于此,我们对于这套教学用书的设计努力突出以下几个特色:
1、具有相当的知识含量。本套研究生教学用书撰写的内容有别于以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介绍为主要内容的本科教材,而是以专题的方式较为深入地探讨所涉学科领域近年来若干主要、重要或前沿性的理论或实务问题。虽然其中不乏对基本概念的阐述,但力求简练、准确,并对有分歧的概念和观点进行了梳理和甄别,使读者对所探讨的专题有比较系统、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2、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无论法学院培养的是学者型的人才还是实务界的精英,都需要明确实践理性的价值目标。因此,本套教材在取材和内容安排上突出实用性和应用性,尽可能避免“纯学术”的艰涩探讨,而是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在展示“应然”的知识与“实然”的状态之间的摩擦与契合,权衡与取舍的同时,更偏重于对“实然”知识的介绍、分析和实际运用的把握上,力求以案例和实际问题的分析引领和贯穿全书。
3、具有相当的学术品格。无论是法学研究生还是法律硕士研究生,都应该具备相当的法学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学术鉴别能力。因此,本套教学用书的内容力求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所选择论述的各个专题应该是作者基于对某一学科的深刻领悟,具有独到见解,反映学科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最新动态的重要问题。争取为读者提供的不仅是解决温饱的快餐,而是值得回味的盛宴。使读者从中能够考量作者的学术路径,在阅读中产生耳目一新的学术感应与共鸣。
总之,本套研究生教学用书兼具学术性、知识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以培养具有法律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为指导思想,力求让不同层面的读者都能够从中受益,成为开启法学理论研究兴趣和指导实务操作大门的一把钥匙。
非常巧合的是,科学出版社签定出版此套研究生教学用书协议的那一天,正值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85周年隆重的校庆;而第一批出版的教材又刚好迎来了法学院80周年的华诞。在这热烈吉祥的氛围中,我们更增加了信心和动力,期待着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以深厚的学术资源和文化底蕴为后盾,经过不断探索与改进,竭尽全力使这套丛书成为法学研究生教学用书中的精品,为推进我国法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促进法学教育的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然,不容回避的是,由于我们是第一次尝试撰写硕士研究生教学用书,参与撰写的作者研究水平各有高低,学术风格迥异,书中的疏漏和不足恐在所难免。欢迎各位读者能够批评指正,以使我们这套丛书再版时更臻于完善。
最后,衷心感谢各位作者为本套丛书的问世奋笔疾书,献计献策,也衷心感谢科学出版社对于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法学院法学教育事业的热诚支持和鼎力相助!
-------------------------------------------------------------------
“法学高等教育研究生教学用书”编审委员会:
主任:廖益新
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卢炯星、朱福惠、齐树洁、李兰英、宋方青、陈晓明、徐国栋、徐崇利、蒋月、曾华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