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召开的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奖教奖学金颁奖仪式上传来喜讯,我院国际法研究团队喜获2011年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最高奖教荣誉“南强奖”集体一等奖,这也是本年度获得该级别奖项的唯一一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团队。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孕育和彰显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强化国际法的研究和实践更是中国在新世纪倡导构建“和谐世界”亟需苦练的内功。组建于1981年的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国际法研究团队,以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国际经济法研究所为依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立足于国际经济法这一新兴前沿学科,潜心探索奋斗30年,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一支可持续的研究团队
学科草创之初,学术带头人陈安教授就十分注重学术团队的建设,从本科、硕士毕业生中遴选和汇聚了一批青年人才。30年来,他们甘坐冷板凳,苦练基本功,逐渐成长为团队的学术中坚。其中,曾华群教授入选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廖益新、徐崇利、蔡从燕、刘志云教授等4人入选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李国安、陈辉萍、朱炎生、朱晓勤教授等4人入选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整个团队学科结构完整且优势互补,科研实力和发展潜力均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
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中国的国际经济法研究惟有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才能获得蓬勃发展的学术生机。鉴此,该团队长期致力于国际投资法这一研究领域,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政府投资条约实践的主要咨询机构之一。该团队与商务部联合举办的“国际投资保护协定研讨会”,连续4年列为“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常设性论坛,并被商务部条约法律司誉为“学术研究机构与政府决策部门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典范”。
在科研方面,该团队坚持以质取胜,争取与国际同行平等对话。2009年以来,立足于“国家队”的站位并瞄准国家重大关切,曾华群和徐崇利教授分别领衔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项目,充分展示了团队的综合实力和集群优势。2009-2010年,该团队成员在《世界投资与贸易学刊》(The Journal of World Investment & Trade)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英文论文16篇,其活跃的国际学术对话能力居于全国高校同类学科前列。2010年,曾华群、陈辉萍教授和池漫郊副教授应邀赴巴黎参加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和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主办的“第二届国际投资条约研讨会”,并作大会报告和讨论。蔡从燕教授应邀对OECD官方文件草案进行评议,阐述中国同行的学术主张。
该团队所坚持的精品化、国际化的科研路线取得了丰硕成果,2009-2010年荣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成果奖9项。鉴于该团队在国际投资法领域的研究独树一帜,我院于2010年被UNCTAD遴选为“国际投资法全球领航法学院15强”,成为中国大陆惟一入选的法学院。
一个高起点的科研平台
2005年,为了更积极地践行国际化的发展路线,该团队与国际同行借鉴“海牙国际法高等研究院”(The Hagu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的模式,共同创建了集国际法科研、培训与推广为一体的“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Xiamen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联合国国际法院前院长史久镛大法官任该院董事会主席。研究院2006-2010年连续5年在我校举办暑期研修班,共吸引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学员参加。该团队参与编辑的《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演讲集》(英文)至今已出版3卷并被联合国国际法院图书馆等权威机构收藏。
一种有特色的培养模式
自2002年开始,为克服传统法学教育拘泥于书本和课堂的弊端,该团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性专业模拟法庭竞赛,以练备赛,以赛促学,探索国际化的实践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迄今为止,我院法学学子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主办的“Willem C.Vis 国际商事模拟仲裁辩论赛”等英文专业赛事上先后获得最佳书状、最佳辩手等佳绩,刷新并维持大陆高校在多个奖项上的最高记录,为学校乃至中国法学教育赢得了声誉。这种培养模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2011年3月,在龚宇、陈辉萍、池漫郊和Kate Deere老师的指导下,我院代表队再创佳绩。在拥有“国际法学界的奥林匹克”之美誉的“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中,从来自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厦大代表队一举夺得“反方诉状写作世界冠军”和“诉状总成绩世界季军”(即Evans奖世界季军)两项殊荣,创造了中国大陆法学院在该赛事中的最好成绩。
团队负责人曾华群教授认为,国际法研究的国际化不仅是本专业的特性使然,也是厦大法学教育的特色所在,更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国际法研究团队30年来潜心积累,自强不息,目标在于培养兼具国际视野、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国际法人才。
(海燕政策研究论坛线路1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报道组)